“画眼睛”
1949年毛泽东与叶剑英在一起
写了几篇《毛泽东的人际世界》(系列),褒贬不一。当写到《毛泽东与邓小平》时,分歧逐渐加大。尤其对我称邓小平是毛泽东的“正统的、合法的继承人”的判断,我的一位好友指为“不靠谱”,还有朋友“不敢苟同”,一位老先生斥之为“臆想!”云云。这尽管是意料之中的。
这仅仅是写到邓小平,要是写到刘少奇、林彪又该如何呢?陡然想起1964年,徐寅生的《谈谈如何打乒乓球》的开场白:“现在我是来‘放火’的,反正豁出去啦。”毕竟我研究的是“险学”。
需要声明的是,我对毛泽东的人际世界乃至文革的解读,只谈手段及一般目的,讳言文革的终极目的。
放眼网上及现实社会,拥毛拥邓各执一端,一些人以“毛左”“邓右”画地为牢,我之“合二而一”当然是不合时宜。如果抽出小刀把我裁为两截,一截遗“左”,一截赠“右”。送对了地方,皆大欢喜。否则,双方还不把我吃了。若不砍不斫,囫囵送给任意一方,也是两头不是人。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叫《飞禽、走兽和蝙蝠》。说有一次飞禽和走兽互相打斗,由于蝙蝠身体像老鼠,但又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它就游移于二者之间。等双方偃旗息鼓握手言和时,蝙蝠就露出了马脚,遭到双方唾弃,从此只好在暗夜里活动。只是我绝非蝙蝠一类,我只想客观地寻求历史真实。特别是,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几十年,大概已经逐渐脱敏。
在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叶剑英可谓是个小元帅。因为大家知道,元帅和大将是论资排位的,这是以军功、贡献、资历和照顾各方面关系而定位的。但无论是大元帅还是小元帅,这些凌烟功臣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在天宇,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历史在这里定格。哪怕是当年一位少将,仍令我们仰慕不已。同龄人不会忘记当年小学课本上,吴华夺少将的《我跟父亲当红军》,大概对“将军当农民”的甘祖昌少将仍记忆犹新,还有那位唯一的女少将李贞,尽管今天很有几位歌唱家的女(男)少将。他们半生戎马,一路从北伐烽火,罗霄硝烟,南昌枪声,长征跋涉,抗日逐蒋,抗美援朝中冲杀过来,是烈士鲜血浇灌出的名将之花。
文革之初,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有所思》。诗中有句说:“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可惜今人的解读为,毛泽东的“青松”是指造反起家的那些昙花一现的人物,“败叶”指的是文革中被冲击的老一代革命家。我认为他们把毛泽东的本意恰恰弄反了,不要忘记还要经历一场“潇潇雨”(“凭栏静听潇潇雨”)的洗礼。
要讲在军内的“山头”,叶帅革命生涯发轫于广州起义(亦是1927年加入共产党)。同许多老将军一样,都是曾在旧军队当差领饷。如果不是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闹革命,他们极大可能是军阀混战的工具,甚至是割据一方的山大王。如果说文革有功,其中之一就是削平了党内、军内的各个“山头”,保证了我国的长治久安。
说是“小元帅”,叶帅可不是等闲之辈。简要说,他是筹建黄埔的骨干,北伐军中的虎贲,广州起义的骁将,长征抗战中的“参座”,大后方统战的股肱,国共谈判、北平“军调”的代表,北平易帜的市长(建国前),华南封疆的大吏,等等,建国后也担任了党政军多个要职。特别是长征中临危救中央更成为佳话,被毛泽东后来赞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然而,叶帅一生最辉煌的还是他的“黄昏颂”——文化大革命中的叶帅,1976年的叶帅。
我们不妨回放并聚焦这段历史。
叶帅在1967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所谓“二月逆流”的抗争。本文不拟展开讨论,留待写《毛泽东与陈毅》时再具体分析和解读。
林彪集团的覆灭,又一轮地毯式搜索迅速在全国展开,新的统一体又在生成、发展、分化着。由于江青集团在倒刘反林中“有功”,毛泽东正在“支持”,其权力在批林中扩大,野心也在膨胀。此时毛泽东主张批林彪的极右,意味着文化大革命的烈火要继续燃烧。在党的十大和十届一中全会上,江青集团捞了个肚满肠肥,特别是王洪文这个“兼工农兵于一身”的造反起家的“英雄”,坐直升机当上了党的副主席,并以毛泽东的接班人的架式像模像样地登场亮相。对此,有文说,这是“垂暮之年的毛泽东急于寻找新的接班人”。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利用不等于信任。毛泽东知人善任,王洪文骨子里是什么货色,能否担得起大任,毛泽东比谁都清楚。他的发迹预示着他的垮台,这是毛泽东早就算就的。在此前后,毛泽东再次排军布阵,调兵遣将,中共十大前,让王洪文、华国锋、吴德列席中央政治局,十届一中全会他们三人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在为下一步棋谋划、运筹,以后的历史已证明了前两个人(王洪文、华国锋)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同时,林彪事件以后,叶帅就执掌了军中的帅印。1971年10月3日,中央决定叶帅主持军委常委会,1975年又兼任国防部长。由于叶帅军权在握,在随后的与“四人帮”的战略相持阶段,“四人帮”还有所顾忌,不太敢招惹叶帅。何况“四人帮”中,在中央仅张春桥任个总政治部主任的政工职务,“四人帮”染指军队的图谋,毛泽东始终不让他们得逞,而且在国务院要害部门他们均无任职,这就决定了在未来的斗争中他们必败无疑。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这四个造反起家的“英雄”结成了“四人帮”,成了几片待“剥”的笋。他们主要在批林批孔、批儒评法、评《水浒》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兴风作浪。无论是长沙向毛泽东告周恩来的状,还是江青妄图在四届人大上组阁,以及毛泽东逝世后要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都是缘于“野心”二字。毛泽东觉察到这一点,就是不给他们实权,从而很清楚地看出毛泽东真正信任谁。不过,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其实他们是不堪一击的。
“四人帮”,只能是文化大革命中应运而生的一股政治力量。田家英说毛泽东“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我看这是书生之见。在必要的时候,毛泽东会把“左右”做为战略棋局上的一枚棋子走出,各得其所。比如江青,虽然起用时,毛泽东对其最后结局应该说不无预测,但有据可查,特别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作为妻子,毛泽东多次对她训诫、规劝和挽救,可是,她的本性决定了她注定要成为这局棋上一枚被吃掉的棋子。同时,江青的特殊身份在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一些微妙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期较放任她,后期则约束、限制、甚至分居,批评、揭露、甚至(身后)打倒。
不要说江青,就是对“四人帮”其他成员,毛泽东也是苦口婆心,仁至义尽。比如:“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你(指王洪文)回去后要多找总理和剑英同志谈,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你要注意她。”“......你(指江青)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江青有野心。”“将来她会跟所有的人闹翻。现在人家也是敷衍她。我死了以后,她会闹事。”“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不要搞了,为什么照样搞呀?为什么不和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搞团结?”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们还棒打不回,我们该明白什么叫权欲熏心,什么叫利令智昏了。
既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毛泽东只好“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了。毛泽东曾和邓小平谈:“他们过去有功劳,反刘少奇,反林彪。现在就不行了,反总理,反邓小平,反叶帅,反陈锡联。......在政治局,风向快要转了。”
经过了一番反复争夺的战略相持,矛盾在激化,“四人帮”逐渐走向顶点。于是,毛泽东做出了伟大的战略部署(他将不久于人世的特定时期的决策)。
首先,让叶帅“养病”。1976年2月3日的中发一号文件中决定,“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这应该是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其实叶帅是无病可养的,前面说过,“四人帮”是不太敢在叶帅面前撒野的,把令他们怕的人“挂”起来,无非是让“四人帮”肆无忌惮表演的诱饵。连华国锋都说,“当时谁也不理解毛主席为什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任命我代国务院总理的通知中加了叶帅休息这么一句。”有人解读为这是毛泽东已经不信任叶帅了,党史研究权威席宣、金春明所著的《“文化大革命”简史》这样说:“这个通知不寻常的地方是,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把叶剑英‘生病’情况通知全党,而当时叶剑英身体健康,并无不适。显然,这是用一种变相的办法,把叶帅‘挂’起来,使他不能掌握军权。这是推进‘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组织措施。”实在是大错特错,须知这是“养病”,不是免职啊,何况粉碎“四人帮”第二天陈锡联就还军权于叶帅。更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选择的代总理是排位第六的副总理华国锋,而没有选择排位第二的张春桥。
其次,4月5日天安门广场事件爆发后,毛泽东当机立断,进行镇压,做出了两项英明决议。其一,任命华国锋为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其实,华国锋同志为首仅是个过渡,从而也说明毛泽东的知人善任。华国锋必然要按照文化大革命的思维定势走下去,思想以教条主义为主导。同时华国锋也是当时双方相对能接受又不是“四人帮”的人(实质上“四人帮”不服),用华国锋这个过渡人物更诱使“四人帮”上钩,从而也为不使“四人帮”篡权得逞增加了安全系数。其二,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样做,为使“四人帮”更充分地表演,张开了“口袋”,为粉碎“四人帮”,为邓小平复出奠定了群众基础。“四·五”事件的镇压,更有利于十月人民义愤的迸发。一句话,毛泽东在挥师大踏步地战略退却。
有人又在认为我在编造天方夜谭。
如果把粉碎“四人帮”看做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你不觉得毛泽东生前这篇文章没做完吗?我想请教文章高手,毛泽东是不是仅仅进行了谋篇和布局:我也想垂询小说巨擘,毛泽东是不是留下了诸多伏笔和线索。我们请看,这边厢,邓小平“这条龙”在盘着,那边厢,叶剑英“这只虎”在卧着;这边厢,“四人帮”张牙舞爪蠢蠢欲动,那边厢,人民群众的怒火被压抑在奔腾欲发。
这里,似乎毛泽东还应该放点其他诱饵。如果传言说,张玉凤手里有毛泽东的两份组阁名单确有其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毛泽东为让他们上钩的诱饵。否则,毛泽东为什么没在生前“一句顶一万句”之时予以落实呢,那是他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没有这两份名单,由于邓小平的出局,江青要当党的主席,王洪文要当委员长,张春桥本是排名第二的副总理理当晋升的野心,怎么不令他们跃跃欲试。
我们都不会忘记一个重要细节。在毛泽东弥留之际,再次召见叶帅,你难道不理解为这是毛泽东把千斤重担,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叶帅的最后重托吗?当然以前应该进行了具体托付,弥留之际只能说是特别强调。
如果这还说服不了你,我们再看以下史实。
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患前列腺炎等病,住进北京301医院,叶帅对医院指示:“一定要治好!一定要保护好!”当邓小平刚出院,叶帅就把他接到西山靠近他的地方休养(不能不说这是严加保护于军事重地)。并一再提议和敦促华国锋,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如果是一般党员或普通老百姓,叶帅的这种举动我们或者不能挑剔,私人感情总是有的。但叶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的决策层的高级干部,是毛泽东麾下几十年的战友。“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他过后曾深情地说,“想到毛主席,我就伤心。……现在有人批评毛主席,不能说他一无是处。我们还要仰仗毛主席,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今天可能还在黑暗里徘徊,……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和未来。”(范硕:《叶剑英在1976》)他对毛主席有如此深的感情,怎么会毛泽东刚刚逝世,就对被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通过的,毛泽东决策打倒的、撤职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进而重新扶上台?如果不是毛泽东的授意,这是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组织原则的,而且转向也太快了吧。如此“跟随”,我请列位明公给个合理的解释。
同时,毛泽东身后留下了半篇文章,总该有个圆满的结局吧。如我前面所说,“他临终前不把身后事安排妥帖,那还是毛泽东吗?何况,这关系到千秋大计。”不要说毛泽东,就是一个一家之长,临终前也要安排后事,不能留下个烂摊子。那么,后毛泽东时代应该谁主沉浮呢?“领导班子中最有希望的人”,“有远大的前程”,“人才难得”的邓小平,就非他莫属,当之无愧了。
因此我要说,毛泽东身后这半篇文章,是毛周策划,托叶扶邓,环环相扣,棋后有棋。毛泽东生前部署布局,叶邓分别登场实施,这应该就是所谓交班“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毛泽东语)”之真谛。从毛泽东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华国锋为“接班人”不是真正的交班,因为还没到真正的“动荡中”,毛泽东在世时则可以平稳交班。但事实是,他放弃了这简易、稳妥的交班方式。毛泽东为什么要弃易从难,我想,一是重视了反面教员的作用,二是有利于邓小平的复出。
毛泽东运筹于病榻之上,决胜于仙去之后,导演了这场威武雄壮,波翻云涌的大戏,堪为千古奇作。毛泽东周密部署,胸有成竹,这绝不是一步险棋。据我看,别说是叶帅股肱相助邓小平,就是那几棵葱捆在一起,要讲玩政治,恐怕也不是邓小平的对手,何况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当然这样要困难得多,曲折得多,因为小平当时毕竟是“卧龙”。
大约在1978年-1980年期间,叶帅有个讲话,当时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可能很多人没注意,我是注意了。其中说道,毛主席对于粉碎“四人帮”是留下“锦囊的”。(我记得这段话出现在《人民日报》第二版)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赵云保刘备去东吴招亲前,诸葛亮给赵云三条妙计,封在锦囊里,令其紧急时拆阅。不知毛泽东留下的是“口谕”还是“手谕”。我想,这“锦囊妙计”,除了关于粉碎“四人帮”,也应该包括邓小平的复出。有条件的朋友不妨查查这段话,肯定会有的,山人绝不打诳语。
至于“按既定方针办”和“照过去方针办”,在词义辨析上究竟有什么原则区别,我看是无关宏旨,大同小异的,这不过是政治家玩弄于股掌的一枚棋子。
于是就有了1976年10月6日那精彩惊人的一幕,于是就有了邓小平导演的改革开放的新一场大戏。叶帅掌握火候,适时出击,为实现这一伟大的转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行文至此还要罗嗦几句。朋友指责我,“毛在三中全会后的解放思想过程中,已被请下神坛,你还当神来颂扬”。不错,当时表面看,毛泽东犯了严重的错误,连人民大会堂的毛泽东画像都被摘去。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毛泽东的画像、语录、诗词,在公开场所挂的太多,这种做法很不庄重,也有损于毛泽东同志的形象,今后要减少到必要的程度。尽管中央的通知讲得很客观、很合理、很正确,但很多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及为刘少奇平反后,非毛的声浪甚嚣尘上。那么请问,“解放思想过程中”,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动摇了吗,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受到损害了吗?我说,丝毫没有。不但没有,还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和传播。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不在于现象,而在于实质。我们恢复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的这一精髓,我们实现了“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思想解放运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深入、最完整、最系统、最准确的学习。这些都是在揭批“四人帮”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实现的。因此我坚持认为,文化大革命不是搞了十年,而是十二年,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小平指挥了最后一役。
前面提到的“毛左”、“邓右”,我看是否应该把“毛”、“邓”去掉。“左”就是左,“右”就是右,何必非得拿毛邓说事呢。张口是回到毛泽东时代,闭口是邓小平搞复辟倒退,“我要请教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经济学权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捍卫者’,你们到底读了多少马列的书,研究了多少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语)”我早就说过,“十八大以后,改革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社会主义只能在更高层次上回归,绝不会走回头路”,这已经被十八大的路线所验证。左了不利于搞活经济,右了又容易动摇根基。是的,要警惕“左”,也要警惕右,主要是警惕“左”。有一个博客叫“右而左”,博主的博文引经据典,论证毛泽东和文革的正确,抨击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的“错误”,还挺叫座的。我认为,他有讲对的地方,但立足点和支点都错了,恐怕要导致南辕北辙,甚至不能自圆其说。
算了,又跑题了,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要讨论的范围,就此打住。正是:
开国名臣德望高,
每临大事有奇韬。
铁肩担得破立事,
承前启后筑仙桥。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预告:本系列下一篇《毛泽东与彭德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