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香格里拉》发表于《文化月刊》杂志半月刊
2016年5月上半月
人间天堂香格里拉(散文)
万俊华
人们都说,香格里拉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今生不去一趟,那将是终生的遗憾。选择一个假期,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
据悉,香格里拉古城,又称建塘古城,建成于唐朝初年,历史长达千余年的独克宗古城,又名“白色石头城”,它坐落于云南北部城市中甸。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我们看到,城内房屋设计,处处展现了藏族风情,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像八瓣莲花般伸向不同的方向。石砌的民居,在大龟山周遭错落有致地散布着,整个地方,在岁月的浸渍下,泛出了灰旧而不破败的颜色。
听导游说,香格里拉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也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香格里拉成为两头窄,中间宽,“雪山为城,金沙为池”的雄伟太势。县境地形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巴拉格宗海拔5545米。县境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香格里拉县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全县总人口近13万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0座,较为著名的有巴拉更宗雪山、浪都雪山、哈巴雪山等。
问起香格里拉名称由来,导游说,“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香格里拉一词的含义与中甸县的藏语地名“尼旺宗”(意为“日光城”)“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相一致。后来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就叫“香格里拉”。这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闯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这部小说使得“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世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巧合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因飞机失事“飘落”在虎跳峡北面金沙江的支流的一个小小的山谷中。奇异而且美妙的自然景色使飞行员完全忘记了刚刚从死神的手中挣脱的惊恐,脱口说出,这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香格里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格里拉”一词便不胫而走。
虽说“香格里拉”一词不胫而走,但具体在哪儿还是一个未知数。追根寻源,导游说,那就说来话长了。他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在迪庆找到了神奇的发现,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以及詹姆斯•希尔顿描绘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于是,一股香格里拉的旋风席卷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世界各地的香格里拉信仰者及游客纷至沓来,竟相争睹香格里拉这一人间仙境。
我们看到,香格里拉那无垠的广坝,连天的草甸、遍地的黄花、成群的牛羊,一步景色,就是一幅终生难忘的美丽画面。在那并不辽阔但宽敞的草甸上,青稞架随意散落。这里还有大多数中国人不喜爱的乌鸦—在藏乡却被誉为神圣的黑鸟,成群结队地“晾”在青稞架上晒太阳。
不久,我们便来到了普达措。普达措,本身即是佛法之意。这座地处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神山,温度很低。上山前,我们每个人都租了件军大衣套上,一大群人走在一起,形成了当地另一道风景。我们身体虽不能靠近那圣洁的空气,灵魂却走进了肃穆的天堂。
在这片世间少有的净土上,沿途的风景令人窒息。在山林的间隙,一条条白练横空而下,那是圣洁的雪铺陈的,自然地造化。我们贪婪的吸取着这完整原始森林的氧气,心旷神怡。成群的牛羊睡卧在公路两旁的草地,悠闲地啃食草汁,安然地踱到公路上,慢慢悠悠,踱近泛黄草原,或回草,或沐雨,或远视,或近食,一派安谧,完全不理会欣喜若狂的我们。
说到境内河流湖泊,导游口若悬河:境内河流全属金沙江水系,除金沙江干流外,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44条,分别在不同河段注入金沙江。香格里拉有高山湖泊(含冰碛湖)298个,其中面积最大、景观最美的是纳帕海、碧塔海、属都湖和三碧海四个高原湖泊和湖群。
不知不觉中,投头往前一望,我们看到,一条清澈透底的河流横穿宽阔无垠大草原的腹部。导游说,这就是属都湖。属都,藏语意为“石头一样结实的奶酪”。相传很早以前,有位高僧云游至此,看到牧民布施的奶酪非常好吃,就祈祷说:“愿这里的奶酪像石头一样结实。”于是,便有了“属都岗”这个名字。因为湖在属都岗牧场湖边,人们便称之为属都湖。
我们看到,碧波万顷的属都湖,从天而降,镶嵌在茂密的丛林中,也镶嵌到我们的心里。这里,四周丛林围绕,中间却突兀一湾塘,盈满了水,清澈无瑕,蛮横的让你小心翼翼,怕一个不和谐的声响,破坏了此处的圣境。远方巨大的蓝色天幕,看上去,感觉伸手就能触摸。若隐的雪山,包围在无法接近的纯净之中,呈现在我们的眼珠里。那白色的雪,绿色的树,青色的水,朦朦的雾,若现的雨帘,一幅神采飞扬、荡气回肠的水墨画,在无意间完成,那样随意的组合,却是独具匠心,浑然天成,让我们不得不惊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要说起来,如此清翠的森林,如此昌茂的树干,在高原上实属难见,一般高原的树,矮小乱窜,这里的树苍劲挺拔,刚直睥睨,此起彼伏的群林,霸道的铺陈,一棵棵,一片片,灵韵毓秀。要说起来,真可以与台湾的阿里山原始森林一比高下。
湖净心静佛意天成,山幽情悠物华灵空。放眼处山青水秀,显得尤为清静。云雾在水面飘动,飘逸秀美。蓝天下漫山遍野厚重而浓烈的黄,浓墨重彩渲染出秋的气息。此刻呈现于眼前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绝美景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句子来,感慨大自然妙手偶得了。我们沿着湖面慢慢走过栈道,真是惬意极了。美名传天下,神法耀古今。这一望无际的绿浪,神山、神水,千万年来不曾改变。白塔蕴藏着金法,五彩斑斓的风马旗随风飘扬,空气中飘荡着诵经的梵音,那样的分明。不同的颜色的经文幡代表着不同寓意,绿色代表河流,红色代表海洋,黄色是大地,蓝色是天空,白色是白云。祈求着苍天保佑虔诚的信徒,保佑这神山、神水、神林、神畜,永远不会停殖,世代传承,永葆香格里拉的神奇韵力,永护香格里拉的世景桃源。
乘车继续前行,经过弥里塘牧场不久,我们就到了碧塔海,“碧塔海”是藏语,意思是“象牛毛毡一样柔软的海”。从这里我们开始了全程4.2公里的栈道徒步。四周青山郁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外面世界的“酷热”与这里无关,我们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阵阵清冷迎面袭来。好在拉姆早就提醒过,我们也做好了防寒准备,倒也就继续悠游了。
行进中,整条栈道几乎都沿着湖水延伸,湖面平静如斯,波澜不起。翠绿山峰倒映水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蓝天白云恬然为伴,如此独具神韵,自有“林涛载水声,鸟语花为伴”的意蕴,漫步栈道有些忘怀了自己,好似心也渐渐沉静下来,再无外界的嘤嘤聒噪。
在香格里拉,有一句话,那就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哪里有地,哪里就有家。不错,我们看到,为了种那山坡上的一小片庄稼,一户人家孤零零地出现在田边。在山腰、甚至山顶之上都有民舍,对他们吃水的担忧是多余的。藏民的家畜基本是自然放养,牛、羊和马们散落在草场悠闲地吃喝,道旁山林的小树丛中经常隐现几只小黑猪在寻寻觅觅。放眼眺望这里的山川平地,大棵的酥油花、黄色的狼毒花、深紫的鸢尾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香格里拉的每一寸土地上,分外娇娆。
香格里拉人民能歌善舞。神奇灵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积淀,孕育出香格里拉县各民族善良、旷达的性格,也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节日独具魅力。早就听说了,这里的每一位藏民,只要能说话就一定会唱歌,只要能走路就一定会跳舞。每一个人,随意吼上几句,会把你震住,把你深深折服。饭前喝酒敬酒,他们都要唱歌。那张口就来的嘹亮歌喉,激越曲调,直冲云霄。骏马的蹄声,草原的风声,夹杂着牦牛的奶香,白云的飘逸,那曼妙的言语,直逼你的灵魂,让你全身为之一颤。空灵的氛围,一切释放萦绕在歌声里。
导游进一步介绍说,农历五月初五的赛马会,是全县最隆重的节日,这时好手云集,名马长嘶,赛马场成为英雄会。“丹巴市”、“格冬节”是两个宗教色彩浓郁的节日,形式奇特而神秘,内蕴丰厚而耐人寻味。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都成为各民族人民渲泻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香格里拉县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创作出自己的优美歌舞,有着极强烈的区域特点。大中甸的锅庄、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热巴同属藏族舞蹈,但风格、形式迥异,或深沉凝重,或满洒飘逸,而热巴舞则热情奔放。纳西族的阿卡巴拉舞舞步古朴,彝族的葫芦笙舞、僳僳族的对脚舞,节奏明快,极富感召力,最能唤起观众的参与热情。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的气候锻造了丰富的建筑形式。境内藏族服饰有7种之多,纳西族服饰有3种之别。境内藏族民居建筑样式几乎囊括了除傣楼外的中国民居样式,而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则规范厚重,气势宏大。
说到这儿的气候,导游说,这境内,实际上就在北回归线相差3度的边上。一年四季太阳投射角度变化幅度不大,全年可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充裕,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总量季节性差别不大,气温年差小,全年无夏季。高原上空气层透明度高,太阳辐射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强,白天增温剧烈,夜间降温剧烈,气温的日较差大。可谓“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高原气候特点十分明显。据悉,这里主要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睛天多,光照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季。县境山高谷深,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从海拔1503米的金沙东河谷到海拔5396米哈巴雪山和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山山顶,依次有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冷温带、高山亚寒带六个气候带。气候幅宽,带窄,形成“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典型立体气候。
导游性情所致,还为我们说起了这里群山的藏宝。香格里拉地处三江褶系与扬子准地台交接地带,全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知有金、银、铜、铁、钨、铍、钼、锰、铅、锌、滑石、小晶、石棉、白云石、大理石、褐煤、泥炭等矿种25种。境内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用材树种、花卉植物各种植物应有尽有。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主峰海拔5396米,海拔最低点为江边行政村,仅1550米,海拔高差达3896米。整个保护区4000米以上是陡峭的悬崖和高山流石滩,地貌呈阶梯状分布,依次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气候带,山脚到山顶的温差达22。8℃。该保护区是以保护高山森林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及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而设立的寒温带针叶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据悉,保护区系“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片区之一,植被自然垂直分带明显,自然景观完整,有纬度最南最低的第四纪冰川,年融水达664万立方米,山上有众多的苔藓湿地。区内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隔江相望共同构成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峡长20余公里,江水落差213米,分为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三段,共有险滩18处,江面最窄处仅20余米。哈巴雪山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云杉、冷杉、铁杉、红豆杉等上百种乔木;有虫草、贝母、天麻、雪莲等名贵中药材;有杜鹃、报春、龙胆、百合等各种高山名贵花卉;有松茸、羊肚菌、猴头菌等136种野生食用菌。原始森林里还栖息着小熊猫、毛冠鹿、林麝、岩羊、藏马鸡、红腹角稚等珍禽异兽。全世界约有杜鹃属850种,中国约有560种,云南约有250余种,横断山一带的杜鹃花品种竟占到全国总数的41%,而这些杜鹃品种在哈巴雪山地区则随处可以看到。
沿途,我们又看到了梅里雪山。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峰型有如一座雄壮高耸的金字塔,被誉为“雪山之神”的卡瓦格博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作为“藏区八大神山之一”而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享誉世界。
香格里拉,一个名字,一处神秘而引人幻想惹人向往的静土,成为了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绝的巨大财富。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我们要感谢六十多年前那一次意外,使几个英国人来到了这一个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底有金矿的藏区,和他们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那一段短暂的生活。当然首先要感谢作者抓住了现代人类的心理特征,着力刻画了峡谷中人们与世无争,活得逍遥自在,无欲无求,尽管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却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处处遵从着“适度”美德的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各种气候、地貌兼容并存的当代“乌托邦”。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香格里拉这里的人们安分的享受着阳光和雪山的恩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由喇嘛寺僧侣管理着整个山谷,活佛是当地的精神领袖,形成了一个“香格里拉”社会。要说起来,本来香格里拉是藏语的英语音译,意为“心中的日月”,但因为注入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把那种原始愚昧的纯朴发挥到了极至。加之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后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特别是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也很快唱遍了全球。“香格里拉”一词已经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成了现实地呈给人们一片渴望已久的桃花源,人生理想的归宿地。
是的,在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向往者都在寻找这片圣境的真实所在。印度和尼泊尔曾先后宣称,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峰下找到了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印度的巴尔蒂斯坦镇、尼泊尔的木斯塘都以香格里拉的魅力招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而香格里拉的巨大商业价值更被马来西亚的郭氏家族买断,用于酒店商号,从而成为世界级酒店的至高象征。近些年,更多的游客对比发现,川滇藏交界地区的风景和风情,基本与希尔顿小说中的描述一致,因而越来越倾向这片有起伏连绵的雪峰、幽深雄峻的峡谷、金碧辉煌的庙宇、林环水静的湖泊、草丰花艳的冈坡、牛羊成群的草原的详和宁静的土地,才是最接近本真形貌的香格里拉。
也许,希尔顿并没有到过中国,他的小说纯粹缘于一个作家穿越时空的神奇想像。当然,这种想像的触点源发于接踵而至的传教士和探险家对东方神秘地域的精彩描绘,尤其是在川滇藏一带游历生活了30多年的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轰动西方的文章。希尔顿妙笔生花,也许是杜撰的精彩,抑或是阴差阳错,将佛教传承了几千年的香巴拉魔幻成了香格里拉,以至于近年出版的《藏族大辞典》这样表述香巴拉:佛教一净土名,意译极乐世界,又称香格里拉。
佛经里的净土,小说里如梦如幻的幻境,很美,朦朦胧胧。现实中的香格里拉,你到底在哪里?人们可能会永远找寻下去,毕竟那是人类追寻的极乐地,文学描绘的伊甸园。
我依依不舍的还是走了,心却顽固的留了下来。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香格里拉。于我而言,不管世人怎么争议,川滇藏地区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和神秘多样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心中永远梦寐向往的香格里拉。
(《人间天堂香格里拉》发表于《文化月刊》杂志半月刊 2016年5月上半月,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
通联:江西省南昌市南京东路699号青山湖区司法局万俊华邮编:330029邮箱是:wanjh__ok@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