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万俊华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66

[转载]创作谈:生命的底色

$
0
0

<<江南好>>创作谈:生命的底色

 

 

 

灵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它像无意的一脚踢出了沙里的金块。

这个短篇缘于一位朋友的眼疾。2007年7月的一天,我在广州接到一个中年男子从江苏老家打来的电话,他是我的好朋友。他说因为长期在工地做电焊工,一只眼的视网膜受损,有脱落的危险,要住院治疗,钱不够,向我借一部分。我当即答应了。

在他住院期间,我每天都会替他担心。他是我村子里的人,他二十几岁时就带着少年的我外出打工,我们几乎走遍了苏南地区所有地方,无论到了哪里,他都把我当亲人一样关照。更让我感激的是,他还是我理想的支持者。记得有一年在镇江,他去城里办事,给我买了一本长篇小说,回来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张嘴就说不知食堂有没有饭了。我说你还没吃饭啊?他说身上的钱刚好够买书……

我不敢想像他的眼睛如果治不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像他这样打了多年工仍然困顿的不是少数,我常常为无力帮助这些当年的工友而难过。一人独处的时候,往事一幕幕闪过。江南有小桥流水,江南有舞榭歌台,然而我们只能披一身风雨,在石头和钢铁中出卖青春。咀嚼着悲欢离愁,心中是难言的孤独。

因为这个,我写下了这篇小说。关于梦想、关于困苦,还有因文字而产生的对虚无的感叹。当众多的工友形象涌在眼前时,我这位朋友却悄然退场了,众多工友的形象被我汇集到“朱力强”这个人物上。我不知道:我们对不幸命运的书写,对现实中真正的不幸能有多大影响?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不自觉地美化了“于盐”这个人物,不自觉地将朱力强的不幸归结于他的性格。思想的单薄和情感的狭隘在所难免,但是作为作者我却没有认识到。

直到《红豆》杂志的编辑对我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仅写一个作家对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以及文学在现实面前的软弱是不够力度的,作者有驾凌于表现对象之上的娇饰的悲悯,在“朱力强”和“我”身上其实有更值得发掘的东西,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省察“我”和朱力强之间的分歧,找出“我”与朱力强们共同的文化源流和情感认知。

稿子一放就是几个月。期间,我似有所悟。

只有将自己融入笔下的人物,将他们融入自己的心灵居所中,作者与人物共同咏叹,相与温暖,这才是真正的悲悯,也是文字的尊严所在。也只有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和时代的生活图画之中,我们才可能更深一些地发现生存的真相。原来,“我”和朱力强们一样,都背负着沉重又美好的父辈期望,我们都为能在家乡人面前活得像个人样在打拼,我们都有一个江南梦,我们也都以“为了生存”为借口或多或少地迷失了方向,为了某种所谓的尊严舍弃了真正的尊严甚至是做人的底线。

其实,“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我们有一样的生命底色,也有着一样的情感和血脉。

 

 

                                                  2009年春于淮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6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