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万俊华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66

搭上末班车(随笔)

$
0
0

《搭上末班车》入选《情感读本•6》终审目录(青岛出版社,2015年寒假出版)

 

     搭上末班车(随笔)

  万俊华

  就算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如果有人问起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当一名好老师。因为在我从小学至高中成长的过程中,遇上了很多像秦应莲、陈荣根那样的好老师。那时,在我的心目中,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人生的楷模。

  ——题记

  197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注定是一个灾难之年。继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又逝世,我们拓林水库的民工们,胸前戴着白花,手上套着黑布,在工地大型广场上举行了悼念毛主席的仪式。大家都哭成了泪人:毛主席呀,您不能走呀!您永远活在我们水库民工们的心中。

  也正是在这一年,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四人帮”被打倒了!打倒“四人帮”,全国一片欢腾。我们在拓林水库的民工们,又是敲锣,又是打鼓,边喊口号边举行了浩浩荡荡的大型游行:打倒“四人帮”!坚决拥护以华国锋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英明决策!……

  随后的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国家由原来的保送上大学、中专转变为了考试上大学、中专。当时我还在柘林水库工地县宣传组编《工地战报》,一听说这个消息,我就向领导要求回家参加高考。

  一说到回家参加高考,当时我们的县大队政保组长张国华就极力挽留我,说在工地上报名也一样,到时考上了就去读书,到时没考上也没有关系,因为有可能在这做事的人全部可以转变转为工人。倘若回去的话,就没有后路了。

  她说的不无道理,这也是对我的关心。当时能够当上工人阶级是件十分光荣的事情。毛主席说: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可见,当初的工人阶级在社会上是地位之高,有多么吃香。然而,这事与考上大、中专,实现我心中的梦想——当位人民教师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为何不想在工地这儿考呢?我怕就怕,因为人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摸不到门路,到时候没考上倒没什么,一旦考上了,却去不了学校,那可就是说,考上了还是等于白考了一场。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家一搏。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于是我还是毅然决然的回家准备复习功课参加考试了。

  婉拒了张国华组长的挽留后,我便从永修附坝工地上赶回了家乡,并如愿被第一志愿——南昌师范学校录取了。我终于重又搭上了回到学生时代的末班车,开始走上了我实现理想之路。

  能考上中专,这在当时我们附近方园几十里地,就是我和另一个村庄的王令平同学考上了,这也就算是古代中了状元一样的大喜事,祝贺之人纷至沓来。别人家还会做喜酒宴请亲友,而我家因为太穷了,没钱做喜酒宴请亲友,我也就这样匆匆去学样报到了。

  当兴致勃勃的来到指定地址报到后,我才知道,因为录取人多,这个学校在南昌、新建两县各开了一所分校,我便被分在南昌县分校。说是分校,其实,这完全是一所没有校址的学校。如果当初有人问起这个学校在哪儿?我敢说,这所学校你还真是在地球上都找不到。一片靠在南昌县莲塘三中边上的荒地,校长夏侯泉仁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学校。在荒地上是不能上课的,于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只能暂且租借在莲塘一中(英语班、数学班)教室和三中(理化班)的一个大会议厅上课。

  既来之,则安之。听校方说,我们这一届学生是专为当时青黄不接、比较紧缺的中学准备老师的。当初学校共招有三个班:英语班、数学班与理化班。由于当初我考的语文成绩好,又没有中文班,我便被分在了英语专业班。那当时,我随即向校方提出申请不上英语班。因为当时英语还是一门冷门,那时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况且,我也觉得自己的中文都没有学好,哪里学得了外国文字?

  我的转班申请很快经校委会研究同意。正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既将由英语班转入理化班,也就是由在莲塘一中学习转到莲塘三中去学习时,我却意外的发现,我在富山乡东亘刘村认识的刘珍丽同学,原来顶替其父也就在莲塘一中当了位校办工厂的打字员。

  那当时我真的好悔呀,悔不该申请转班。如果说我不转班,我就可以天天与刘珍娣同学见面。这难道说不是上天对我的偏爱,给予了我可以与几年前认识的第一位心动女孩天天见面的机会吗?于是,我又向校方要求退回转班申请。然而,事情已经晚了。于是,我只好听从命运之神的安排,恋恋不舍地抱憾离开了她和莲塘一中了。

  学校组建了团委,我班何新发同学不仅人很活跃,在高中时就早已入了党,且一进学校就充分显示出了他精明能干的才华。所以,这个团委书记非他莫属。记得那年中考语文的作文题叫《我的好老师》,我写了我最熟悉的小学老师陈荣根在逆境中坚持为我们上课的感人事迹。由于这次中考作文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我便成了校团委宣传部长。要说起来也很惭愧,自己从小养成了腼腆的性格,所以这个宣传部长,我很少履行职责,仅仅是挂名而已。

  要在山冈上建起一座学校,谈何容易?这下可苦了我们这届学生了。建校舍要下砖、浇水泥、平地、送水等等,这些人力活全都由我们这些学生代劳。一天下来,劳动之事至少有七、八次之多。有时课上到一半,一车砖来了,我们就要停下课去帮运转到指定地方。这样一来,我们的上课时间就让劳动至少占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实际上,在这儿我们相当于是实行半工半读,也就是在上课、停课劳动、上课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学习环境中,伴随着学校教学大楼一块茁壮成长起来的。临到毕业时,白手起家的学校,建成的几间平房校舍倒也小有规模。

  每天早上起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做早操、跑步。由于平时得到了锻炼,后来学校举行长跑马拉松比赛时,我还荣获过第2名成绩。

  在学校我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功课却是很难跟得上。因为当初当高二时我已回乡务农,从没上过高二课程,所以可以这么说,这方面的知识我是一片空白。而我们的班主任梅全正老师讲授这些高中数学知识时只是一带而过,便直接讲上大学课程。所以高二后所有的知识我听起来感觉都很费劲。这样一来,那时有一段时间,我成天就被学习苦恼着。

  那个年代大家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学习又谈何容易?所以,我们的学习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当时我家里很穷苦,根本没条件供我上学。父亲在生产队养牛赚不了什么钱,我和四哥及父母只能靠三个已分家的哥哥每人每月各贴补3块钱过日子。好在学校有点儿补助,16块钱的伙食费,勉强可以维持我在学校的吃饭。别的,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记得那时我根本就没钱买衣服和鞋子,结果就是穿着二哥在南钢炼钢炉前的翻布工作服和黄牛皮大头鞋上学的。

  为了赢得一顿早餐,记得有一次早餐时,有两位同学打赌。一个说,你能一次在5分钟内吃掉10个馒头,我就白送给你吃。你若吃不了,你就要买10个馒头给我。结果呢,同学们眼看着那位同学4分钟不到,竟然狼吞虎咽的一口气吃下了10个馒头。是呀,那年月人一旦饿极了,什么人间奇迹做不出来?

  住在山冈上,生活很闭塞。附近不远处有家玻璃厂,玻璃厂有户人家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同学们知道后如获至宝,每当晚自习时,我和黄连科、熊安亮、张永惠、刘建平、彭小平,万六指、刘爱国、刘细毛、刘生根等同学总是会以上厕所为名溜了出去,走上10多分钟,悄悄来到玻璃厂生活区,隔着人家的玻璃窗口,偷着看电视。这么一看,还往往就会到深夜。尽管屏幕上有些许雪花点,看起来较费劲,当时日本的《望乡》和印度片《流浪者》等电影画面隔着玻璃窗总是有些影影绰绰的,但这倒也是我们当时难得的一项娱乐活动。

  周末回家,30多里的路程,没钱买车票,回家的路儿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我们称之为“11路车”。

  又是一个周末的下午。下课后,我和家与我相邻的数学班同学王令平相约同行。随着夜幕的降临,我从斗门来到莲塘镇街上与王令平会合,从八一乡沿着连接家乡的赣抚平原水渠漫步于田埂小道,向谢埠街方向进发。直到晚上10点多钟才能到达罗家镇货场村家中。

  周日,在相同的时间走着相同的路线,伴随着洒满的星光,我们俩又赶回了学校来。

  要说起来,徒步行走,与其说是受苦,倒不如说是一次快乐的旅行。因为沿途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总是能让我们陶醉其间,不舍离去。就像我的求学之路,尽管遇到有很多困难,但美好的希望就在前头。

  后来社会生话条件稍好了些。一天,万建华同学骑了一部崭新的风凰牌自行车来学校,大家都羡慕的不得了。记得当时刘省妹同学一看到这辆自行车就叫了起来:好一部崭新的足踏车。于是乎大家从此就不再叫他的名字,笑着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足踏车”。

  到了1979年下半年实习期间,我被分到罗家乡中学,担任初三(3)、(4)两个班的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新的职业总是能让青年人感到好奇,新鲜。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耕耘,我的心中总是充满着阳光和甜蜜。新的的生活,新的角色,让我由原来的一位学生变成了老师,这种圆了我儿时梦的生活,真的让我感到无比的开心快乐。

  是的,从学生变为老师,这不仅让我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更看到了我们祖国的希望。因为,我的学生与我当年为学生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好学向上,目的明确。都想把多学习一点科学知识当作将来能为社会多作一份贡献的奋斗目标来努力。这时的我教的很坦然,很认真,学生们学的也非常刻苦。在这样的校园里,我清晰的看到了处处都有的充盈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在这里,我也留下了一份至今不能忘却的牵挂。那就是我的这批学生们。不知他们长大成人后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了?尤其是当年那位初三(3)班名叫刘玉林的女生,在我的印象中,她爱好学习,很有志气,读书相当刻苦,成绩又好,人长得也很漂亮,最难得的是她在攻克难题时总是有股子韧劲,常常会找到我请教一些难题。她的专研精神真的让我好感动。每当学校举行物理、化学比赛时,她总能脱颖而出,名列前茅。我确实为有位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自然,我很欣赏、看好她。

  在我即将实习结束离校之际,她送了一首小诗给我——

  师离鸟巢情更深,呕心沥血启蒙生。

  此身且将东流去,唯有尊师未酬恩。

  相识时光虽然短,师生情义如海深。

  今日吾与尊师离,辉煌腾达是园丁。

  这首小诗,迄今,我还保留着。因为,这是我通往理想之路中所得到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

  当我后来听说我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或者其它院校时,我很是感到欣慰。只是,很可惜的是,刘玉林这么一位勤奋的学生,居然没有考上大学,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几十年以后,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还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多么优秀的学生呀,怎么就会没能考上大学了呢?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每每想起她来,我的心总是感觉到一种剌骨的痛。直到今天,我还总想找到她为什么会没能考上大学的答案,很想解开这个一直令我心痛之谜。

  是的,刘玉林同学最终没能考上大学,就像我后来没能当成老师一样,都没有走上自己的理想之路。没有走上自己的理想之路,并不等于无路可走。生活总是丰富多采的,更何况,人生的理想也不只是一个。

  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刘玉林同学,你现在这会儿一定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自学成才,找到了你新的理想,并十分快乐地为之努力拼搏着、生活着。

  谁能告诉我?求求看到这篇美文的读者朋友们,请成全一位老师对自己最关心的学生这个请求吧:刘玉林同学的人生之路,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呢……

 《东亘至友最难忘》入选《情感读本•6》终审目录(青岛出版社,2015年寒假出版)

  通联:江西省南昌市南京东路699号青山湖区司法局万俊华邮编:330029

  邮箱:wanjh__ok@126.com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6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