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红的段子就是汉语八级考试系列,一个叫“小张”的题目主角,以地道中国式的对话足以让老外云里雾里。比如小张去找领导办事,于是产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张: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张: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张: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张:是我不好意思。
问题就是:以上“意思”分别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懂,并且伴之讳莫如深的一笑,这个段子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着实体现了中国人说话的含蓄,小张和领导都不愿意明着说,全文没有一个“礼”字,“礼”却已经送出去了,又不留把柄。
这类的例子实在太多,中国人的文化本来就是以含蓄为美,加上文字的精妙性,说话的艺术源远流长,也许比很多国家的历史都要复杂。举例来说,英文和汉语就有思维上的差别,外国人喜欢第一句就说重点,中国人讲究铺垫,讲个相声都喜欢在最后抖包袱,平常人见面还要寒暄个半天,七拐八拐地才谈到正事。
这样看起来,中国人活得还真累,一辈子都要揣摩别人的话意,懵里懵懂的人多半会被人在背后嘲笑。打个简单的比方,到别人去做客,主人看看时钟说一句:该吃晚饭了吧!这小小的一句话,就值得从主人平时的个性、两人的关系、当时的情况开始分析。可能有许多种,也许是你坐得太久了,主人已经不耐烦了,于是暗示你该走了;也许是主人觉得你该请他到外面吃一顿;也许是主人有心留你在家里吃顿便饭。
总之一个揣摩不清弄错了主人的意思,就会给人留下“不识趣”的印象,普通朋友之间也没什么,如果这个“主人”是领导或者某件事的关键人物,日后他考虑起你这个人,想起这件事,难免心中有点不舒服——一个话都听不懂的人,能干什么大事?所以,一句话听不懂,就有可能毁掉一次机会。
即使有时候为此感到烦恼,也不得不学着应付,其实这些诀窍一旦掌握,很快就能应付自如,就像天生本领,你会因此得到很多益处,超脱于那些不看重这一点的人,人们会觉得你机灵懂事体贴,在职场、人缘、恋爱各个方面,一定都是最讨人喜欢的。
也无需责怪很多人不喜欢明着说话,明人不说暗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有时候话不讲明也是为你留面子,过分礼貌的背后也许是强烈的不满,一定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称赞,要领会对方背后的批评是什么。
职场和篮球场一样,最忌讳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任何项目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合作,一个人完成不了所有的工作,假如太过激进,不仅惹得同事讨厌,领导也会看不惯。这个错误经常发生在新人身上,他们总是过分自信,又急于创出成绩,这也无可厚非,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深谙职场规律的,慢慢成长就好了,就怕听不懂别人的指点,继续犯错。
我们公司最近招了一个三本的男孩子,在同一批人中间,他的学历是吃了点亏,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他工作起来总是用力过度,急于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几个月下来,和他同一批进来的年轻人慢慢开始疏远他,带他的老同事脸色也开始不好,经常半开玩笑地跟他说:“还是你能干,要是每个人招进来都像你一样能做事,我们也可以下岗了。”这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显了,无奈这位年轻人根本听不懂,还真的以为是一个前辈的玩笑话。
这位老同事私底下跟我说:这人是什么意思?什么事都揽着做,做又做不清楚,留下一堆边边角角等我收拾,别的新人跟他商量事情,跟没听见一样,还是按他那套来。
有的话说了一两次,再说就没意思了,老同事也懒得当面说了,向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提了一两句,领导也不傻,几个月下来自然也看得出来。有一次全部门开会,他把那个年轻人单提出来“夸奖”了一遍:小王很不错,这段时间他的个人表现是最突出的,不过也别忘了带带别人,大家一起进步嘛!
年轻人小王非常欣喜,但他错在完全没听出领导的意思,并且把后半句当成了对别人的勉励,完全跟他无关。从此,他做事更加勤奋了,连下个班都要暗暗观察别人,只要一个人没走,他绝不离开办公室,经常一个人大包大揽,完成几个人合作的工作。
于是又过了几个月,年轻人小王被调离了部门,安排到一个闲职上,按部门领导的话说:已经忍了他太久,要不是因为合同,早就把他炒了。
这种事还真不能怪领导和前辈不明说,这个社会人人都不想得罪人,每个人都想明哲保身,话说得太难听了也有失自己的身份,你好你不好和他们完全无关,提点你一两句那是责任心,但是常常“言尽于此”,这就要看个人领悟了,领悟不了,那么领导和前辈就会觉得你妨碍到他们。像年轻人小王这一类的人,多半是被家庭和学校保护得太好了,假如领导那句话是老师对学生说的,倒真的可以像他那么理解,前半句是真夸奖,后半句是勉励全班同学,无奈,这不是学校,这是社会。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面对的除了老板和同事,还有许多人要打交道。是人就会计较,无论是有利益牵扯的客户,还是亲密至极的恋人,或者是各种老朋友新朋友,都不会完全交出一片心,言语之间各种善意恶意的“算计”。和客户谈判,听不懂就谈不拢,生意也就一拍两散;和恋人相处,一句话没听懂,一顶“你不理解我”的大帽子就扣上来了;和老朋友,有事搁在心里,说起话里两个人相互试探,友情就在这虚虚实实这间散光了……但我们依旧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因为这就是生活。
人际暗语从古到今都有,要在其中游刃有余,实在是一门太深奥的学问,里面充满了各种微妙的陷阱,我们不仅要听“懂”,也要会“接”。也就是对方说出什么,一听即明并且马上聪明地接话,这样才能绕开陷阱。所以,倾听和沟通都必须下点功夫,因为这其中不仅仅是耳朵和嘴在工作,最要紧的是动脑,大脑学会分析,在含蓄婉转之间,迅速地抓住有效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