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万俊华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66

[转载]成为作家一:什么是好故事?

$
0
0
   我们的课程叫《成为作家》。
   
   我们这个课程有两个基本信念:
   一,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只要他会说话,会写字。
   二,作家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成就的。

   第一条,是说,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第二条,是说,大家要对我们的课程有信心。

   今天是第一讲,我们讲《什么是故事?》。为什么从这个话题开始呢?每一个在座的人都知道,作家是“说故事的人”!没有故事就没有作家。所以,今天,我们就从深究“什么是好故事”开始。

   我给大家讲个“邻居男孩,艰苦奋斗考取大学”的故事。我准备这样讲:

   他是刻苦的孩子,第一段,我讲,他客服了身体不好的困难,带病上学,第二段,我讲,他客服了数学不好的缺点,找名师补习数学,第三段,我讲,他考试当天,遇到祖父病危,但是,他从祖父病床前出发,警察为他开道,让他最后一刻赶到了考场,取得了好成绩。

   我这样讲,大家是否感兴趣呢?不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没有情感含量。故事,不仅仅是一系列因果事件的集合,而是一系列有情感含量的事件的集合,或者简单地说:

   好故事是能让人哭或者让人笑的事件的集合!好故事是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的故事!

   故事的本质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下面引人大笑或者引人大哭的情感内涵。

   现在,我们来重新审视我们上面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不能称之故事,就是因为它没有情感的内涵。如果使这个故事有情感内涵呢?

   假设主人公是一个孤儿,他在世上只有一个亲人,爷爷!而爷爷病重,需要进行肝移植。孤儿决定自己做供体,移植一部分肝给爷爷,但是,他们又出不起手术费。这个时候,他听说,如果他考取香港大学,就能获得香港大学的奖学金……

   现在,我们感觉这个故事有点儿吸引我们了,原因是:这个主人公拥有强烈的情感驱动!对爷爷的爱,驱动他义无反顾,毫无退路地去做一件事!这件事他能做成吗?他能救他爷爷吗?
   现在,我们开始关心他了。

   这就有了故事的雏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电影案例。


      英文:My Sister's Keeper
导 演:Nick Cassavetes
主 演:卡梅伦·迪亚兹(Cameron Diaz) Abigail Breslin 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 Jason Patric 琼·库萨克(Joan Cusack)

女儿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是夫妇两人的骨髓却与女儿不匹配。于是,按照医生的意见,他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匹配女儿的身体要求,那么就等他/她长大之后实施骨髓移植,拯救女儿的生命。小女儿生下来之后,其骨髓幸运的与姐姐匹配成功。但是,小女儿数次捐献骨髓都未能彻底治好姐姐,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做手术,然而,小女儿逐渐长大,她认为父母没有权利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她攒钱聘请律师,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我们说,这是一个好故事,为什么呢?因为它内在地包含了激烈的情感含量:她如何对待自己父母?是爱还是恨?她如何对待自己病入膏肓的姐姐?是爱还是恨?她如何才能背叛亲人之爱,做出拒绝捐赠的决定?又最终如何与父母、姐姐相处? 表面上主人公是在处理是否继续捐献骨髓的问题,实际上主人公是在处理上述情感问题。



   现在,我们清楚了,一个好的作家,真正要关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下面的情感驱动,是什么情感驱动主人公如此行动?这个情感,才是作家最需要关心的。



       回到我们《成为作家》的课程目标上来?我们来尝试回答一下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出发,走上作家创作的道路呢?



       我的回答是: 从“情感难题”出发!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关注人的情感难题上,你就走在了成为作家的出发点上,正确的出发点上。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少年派的奇异漂流》。李安的这部片子出来的时候,我就说,这部片子应该获奖,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片子。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片子,是中年派在讲故事,中年派为什么要讲这个,回忆这段往事?李安,非常了不起,他把我了中年派最重要的情感动机:为什么那么多人死了,而我活了下来?我活着,难道不应该内疚吗?我如何与这内疚和解?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李安,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他关心少年派的故事,写少年派的故事,但是,重心却是为了解决中年派的这个情感问题。这就有了真正的“好故事”含量,情感含量。他是用这个来驱动少年派的故事的。

       但是,很多人没有看懂这个故事,无法分辨故事的高下,进而不能判断李安这部作品的高下,这是非常让人遗憾的。

       同样的道理,我说,李安的《色戒》也是一部好电影,甚至比张爱玲的原作要好,为什么呢?

       大家可以来思考一下。



       总结一下我们的第一讲,我们的结论是:好作家从主人公的情感难题起步,才能写出好故事!

    所以,我们对试图进入创作的各位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分析一下你周边人的情感,是什么情感驱动了你周边的世界?分析一下你的主人公的情感!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最大的情感纠葛是什么?当你找出他的情感困境的时候,你的故事,就有了成为一个好故事的灵魂!

 

      我创作的电影剧本《咖啡山》写了三对恋人的故事。其中两对辅助人物的故事都很好,一对是失独夫妻,他们来咖啡山进行离婚旅行,另一对是女大款病入膏肓带着她的年轻恋人来做末日旅行。这两对,都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内涵,失独夫妻在儿子自杀后如何处理两人的婚姻危机?末日打款如何对待自己的年轻恋人?都有很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但是,一稿和二稿的时候,那对年轻主人公我却一直写不好,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一直找不到这对年轻恋人的情感核,他们是一对萍水相逢的恋人,交集少,情感内涵没有办法真正地建构起来!后来第三稿,我把女主人公设计成上海国际咖啡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她突然被解雇了,解雇的这一刻她的助理给了她这张几个星期前就安排好的出差行程单,她用这张行程单来咖啡山心灵疗伤,但是,咖啡山的人,我们的男主人公却并不知道她已经被解雇,咖啡山的人非常希望她能订购咖啡山的产品,保住咖啡山,男主人公非常希望能保住咖啡山,这样女主人疗伤的情感需求和男主人公爱咖啡山的情感需求之间,就有了情感冲突的张力,故事就有了情感内涵!到这里的时候,我才感到,《咖啡山》的故事,找到了基点,情感的基点!  



       再总结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好作家从主人公的情感难题起步,才能写出好故事!

       那么,好故事,又应该从哪里起步呢?那是我们第二讲的内容!



通向奥斯卡的路有多长?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奖之后
 
 葛红兵
 
  
电影,当然,没有那么复杂。首先,电影是奇观,影像奇观。这次,李安做了一个天大的奇幻漂流奇观,而且是用3D图像做的,老虎帕克的眼神是,光滑如镜的太平洋之夜是,通体荧光的鲸鱼是,夜光水母是,食人小岛是,狐獴群是……我们不得不惊奇与这些视觉感受。然而,李安不仅仅是技术炫耀,李安的视觉奇观深藏着对大自然的迷茫和赞美。海天如镜,静谧的夜空下,水母点亮海面,在少年派时刻面对死亡之际,这样绝对纯净浩瀚,这样绝对的奇妙美丽,似乎显示的是某种生命的迷失,又似乎显示的是某种生命的赞美。影片还显示了迄今为止,人类能做到的最精致,最炫目的佛经视觉奇观:枝头开出万千花朵的宗教意象,等等,李安用当今影像技术制作了佛经中描绘的净土胜境。能不能这样说?奥斯卡代表世界看懂了,李安的视觉奇观,这个真正地创造了梦幻景观的人,关键是,这梦幻景观超越了技术本身,它让人若有所思。
由此,我们说,电影也是复杂的。通往奥斯卡的路有多长?让地方的成为世界的,让个人的成为人类的?在东西方之上寻找共识,在个人和人类之间把捉中介?反过来,让世界的成为地方的,让人类的成为个人的?在共识中寻找嫌隙,在东西间寻找裂缝?也许电影,是这些中间的某个沟通管道,某个交流中介。这样说来,电影要跨越的是中西的鸿沟,个人和人类之间的鸿沟,这样说,电影就很复杂。李安当初的《色戒》,来源于一个中国现代作家写的中国现代故事,照理说,够中国了吧?但是,《色戒》在中国的命运,包括其演员汤唯在中国的命运,说明了什么呢?李安的《色戒》比张爱玲的好,因为李安的王佳芝是超了阶级和功利,用身体和生命去赌了一把感情,是在生死的层面上看了一回人,这就近乎宗教了,李安谈的是人的灵魂的事情。当初,张爱玲尽管放下了阶级和国族的计较,却依然是用女人——这个性别的小心眼去计较的。反观李安《色戒》的观众,李安哪里知道,他们的理解力还处在张爱玲的读者之前时代,他们是用阶级、会党、性别甚至色眼的厉害来看,比当年张爱玲对王佳芝的态度要拧巴很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中国放映的时候,一般观众的反响要比某些专业解读者们的好些,某些专业解读者从中解读出文化殖民主义,认为这部电影恰好演绎了西方文化对东方的亵玩心态,把影片看做是一部西方世界想象东方劣景的“东方主义”作品,少年派的人吃人故事,不是东方劣迹的典型吗?少年派一家人对西方世界的向往,他们的移民之旅难道不是对西方的礼赞吗?对这些解读者,我劝他们也去问一下佛陀:为什么,他当初要把极乐世界放在西方?实际上,我倒是愿意反过来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能是一部像东方智慧表示礼赞的作品。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个电影的故事。一、原生态故事少年派一家人移民加拿大,海上遇难,少年派、水手、母亲、厨师四人上了救生艇,求生过程中,他们先杀了水手,接着母亲死了,剩下少年派和厨师搏斗,最终少年派成为唯一幸存的人。在这个故事中,少年派亲证了如此残酷的现实,他是一个通过杀人、吃人而生存下来的人。他的内心永不安宁。二、少年派的现在进行时讲述态故事少年派一家人移民加拿大,海上遇难,少年派、受伤的斑马、大猩猩、豺、老虎上了救生艇,求生过程中,他们先吃了斑马,接着吃了大猩猩,一直蛰伏在舱里的老虎出来吃了豺,派和老虎博弈中达成平衡,双双幸存。少年派不能原生态故事的残忍真实,所以编织了一个自我安慰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他有两个倾听者,两个来自保险公司的调查员,这两个人根本不相信少年派的故事三、中年派的现在完成进行时讲述态故事中年派已经知道什么是自己编织的故事,什么是真实的原生态故事。他已经可以反思当时的一切,已经可以上升到灵魂的高度来看待往事:“ 为什么是我一个人幸存?我如今生活得如此美满,是有道理的吗?我心里的老虎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我安妥了我的生活,又如何安妥我的灵魂?他已经准备好,接受灵魂的洗练。这个故事中,他有一个倾听者,这个倾听者相信了中年派,接受了中年派的故事,也成了中年派灵魂洗礼的见证人。 
    那么这个故事目前的讲述方式到底好不好?一、为什么前面要那么冗长的少年派自述?很多观众被这个冗长的前奏击垮了,然而,笔者认为这却是必须的,因为李安要回答:少年派心中的老虎,是哪里来的?是他父亲装在他心里的:一味崇尚爱的哲学,到处寻找爱的信仰的派,喜欢老虎,但是,父亲教育了他,把老虎吃羊的真相, 展示给了他。同时也把一头不受束缚的吃人老虎放进了派的心里。二、为什么电影在少年派讲述现在进行时的奇幻漂流故事时,导演要反复打断少年派的叙述,让中年派出场?因为导演要告诉观众:这不是一个奇幻漂流故事,而是已给中年男性的心灵故事:我心里的老虎从哪里来?又能去哪里?我能让我心里的老虎离开吗?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故事的结局:老虎为什么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老虎头也不回地走了,是故事讲述的根本目的。中年派,生活安逸,但是心灵不安,为什么是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这样活了下来是有道理的吗?内心一直有个老虎,这个老虎让他愧疚、让他疑惑,让他不能享受当下的生活,这才是他讲故事的根本动力,讲故事是一种心灵治疗,通过讲故事和忏悔,他的老虎在故事结尾的时候,终于头也不回地走了,他终于得到了心灵的安妥。他解放了自己,原谅了自己。 
    这是一个已经在“西方”的人的故事,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老虎,如何和这只老虎相处?如何让它头也不回地离开?这是问题!在你前往西方的道理上,此一问题无法回避,你还要回到你的东方起点来思考和回答他。楞伽经里说,佛为楞伽王说法,先要示现各种幻相,最后让楞伽王知道这些相都是虚空非实有。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这样一个电影:它展示给你的都不是它实际要说的,它实际要说的是和幻相相反的那个空无。成年派真正证悟到的是:无有分别心。虎与非虎,均是幻相而已。少年派相信自己的奇幻漂流实乃真有,而成年派证得漂流乃其心所造,无论是与老虎的漂流,也是与厨师的漂流,其实都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幻像是非有,非非有。成年派不再执着于那个故事是真那个故事是假,而是放弃了这种分别心,最终安住于无分别之境地。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东方佛法。李安所走向的宗教,是这一途么?是,又不是;然而他展示的思考,确实是东方式的,和基督信仰中的原罪及忏悔意识有相当的区别。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话题!通往奥斯卡的路有多长?可以说很长,这里有东西方政治鸿沟,伦理鸿沟,宗教鸿沟;李安走向奥斯卡时,和父亲闹翻了,妻子常年豢养他(一个无用的人啊),他也被观众误解甚至嘲笑;但是,这条路也很短很短,如果你无有分别心,中西不二,生死不二,有无不二,只是让灵魂出场,也许奥斯卡并不很远。李安是少有的那种能渐渐接触这不二法门的人,面对这样一个人及其获奖,我们又何必执着于那些二分思维呢?



        【练习】从情感冲突出发构思故事,而不是从事件出发构思故事,围绕情感冲突写故事,人物才有灵魂深度,故事才有思想含量,才能打动人,让人哭让人笑。
     
         1、如果一个女老师嫉妒她女学生的漂亮,会有什么故事?
         2、如果一对相爱很久的恋人其中的女生突然觉得这样恋爱非常乏味,要求男友让她出轨一段时间,而且,她告诉男友她已经找到出轨对象,会有什么故事?
         3、一个学生成绩超好的学霸,突然收到班上一个差生的求爱信,她觉得受辱了,会有什么故事?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6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