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不知了了是了了 知了了便不了
[原文]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译文]
佛只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执着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未来的念头,便是未曾完全放下。
[赏析]
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整日活在烦恼欲望的束缚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来时起渴望妄执,已来时生非分追逐,去后复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乐,而不断地以欲望自我烦恼和束缚。
也有人明了到这一点,便躲到山中将心放去,认为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这种以为自知的了了,其实是不了,因为心中还有对放的执著,这个‘放’字成了无形的枷锁,使他动弹不得,不敢接触任何事物。这在佛家看来是小乘不究竟的做法,是为佛所呵责的。莲花居水而不沾水,若为了怕水而种在旱地,它就会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将烦恼根本放下,连放下的念头也除去,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个人间了仙。
25、畅开心扉 欢乐无忧
[原文]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译文]
将心中自伤伤人的荆棘去除,开放平易的心胸与人交往,便是天下最令人舒畅欢喜的事了。
[赏析]
一个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气,在与人交往时就容易伤人,即使是闭门独处也会伤害自己。什么是妨碍我们与人交往的荆棘呢?无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这些造成我们拒绝将心胸坦诚开放,即使在形体上与他人握手,心却背道而驰。
人是需要友谊的,友谊使我们欢笑、歌唱、更使我们患难与共。友谊就象一扇门,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门,他人如何会为你开启?你不打开,别人又如何进来?同样地,不把屋内的荆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别人又怎肯进来呢?
有一首极可爱的诗歌:“君担簦,我骑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荆棘,获得这样的友情,岂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个世界在我们眼中不是显得更完美吗?
26、居堪傍恶邻 会可容损友
[原文]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译文]
选择住家不一定要避开恶邻居,聚会也不一定除去坏朋友。如果自己能够把持,那么即便是恶邻和损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赏析]
要找一个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谓恶邻有时是品德恶劣,有时是行为恶劣。譬如你要睡觉他练鼓,你要读书他唱歌。因为相处在接近的空间里,必定会有趣味相冲突的时候。但若将垃圾丢在他人门口,或是任由猫狗随地便溺,就令人无法忍受了。
众人相聚,难免有一些逢迎拍马,或是言谈粗鄙的人,这些在我们进入社会后,都不难见到。这时到底是与他们同声相应?还是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实,无论是恶邻或是损友,换一个角度来看,无非是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定力。倘若我们与邻居吵架,也丢垃圾在他家门,放狗在他家拉屎,我们不也成了毫无涵养的恶邻了吗?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损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够,绝不会被人影响。能善自把持的人,无论什么样的恶邻或损友,不过是他的试金石罢了。
27、君子小人 五更检点
[原文]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译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还是缺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将明时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
[赏析]
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于君子以大我为出发点,小人则以小我为出发点,君子不以利而害义,小人却因利而伤义。
五更头是夜将尽,天将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人们追逐了一天后,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时只求赶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从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饱,便会开始盘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君子和小人之间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所想到的是如何竭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将份内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是如何逢迎达官贵人,如何占人便宜,如何推托偷懒,吃喝玩乐。
所以,在这一天将要开始的时候,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心中盘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就十分清楚了。
28、 以理听言 以道窒欲
[原文]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
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译文]
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心中自有主张;以品德修养来摒弃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
[赏析]
如果不以理智判断言语,而迳以感情接受言语,往往会使我们犯下错误。因为感情是主观的,许多语言的发生只是基于一时的情绪发泄,这种话和客观的事实就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经常在事后发现言过其实。如果我们在听话时不能分辨这一点,那么就会做下错误的决定或行为。所以一句话听到耳中,一定要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说话的人是出于理智还是情绪,与事实有无出入,这样才不会被夸大的消息所误。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为被私欲混浊,同时心胸也因为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过气来,没有一刻得到安宁。倘若我们能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许多欲望是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这样便可减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们的心处于平静。即然不会逼紧自己去满足私欲,自然能畅通胸怀去呼吸清爽的空气。
29先达后近 交友道也
[原文]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译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赏析]
所谓“先择而后交,则寡尤;先交而后择,故多怨。”交朋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份,又有多少虚伪的成份,并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这时候推心置腹,就好象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发现是颜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别人还要怪你浪费。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由表面而内在,并对对方的人格有了相当的认识,才谈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对方是否值得自己进一步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先疏后亲的道理。否则连长相都没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柜,岂不是莫名其妙,哪会不招来怨尤呢?
30、 形骸非亲 大地亦幻
[原文]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译文]
身体躯壳不值得亲近,何况身体之外带不走的东西呢?山河大地不过是个幻影,何况大地上如同尘埃的我们呢?
[赏析]
佛家说肉身是一个幻而不实的东西,又说‘诸法无我’,这对那些爱惜身体犹如至宝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事实上,在未生之前,身体是不存在的,死后的身体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间活着的这个自己,到底幼年的身体是自己,还是年老的身体才是自己?依照医学的说法,人体分解起来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后的元素早已全部换过,也就是说三年前的那个身体,三年后已经过代谢方法排出体外。身体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样不断换新,又有什么可亲的呢?身体都不可亲,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何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整个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都要在宇宙岁月中有如幻曩一般地消失。总得来说,都不过是幻象,何况是在这大地上如同尘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们呢?又何必不断地互相伤害,执着不放呢?
31、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
[原文]
寂而常惺,寂寞之境不扰;
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译文]
在寂静的状态中,要保持觉醒,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先。在觉醒的状态中,要保持寂静,以使心念不致奔驰而收束不住。
[赏析]
“寂静”就是让心中的种种烦恼止息。常人的妄念就象污浊的沟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将沟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还要水澄清,使其变为不动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并不是教我们象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属于‘前念不生’,‘惺惺’属于‘后念不灭’,‘寂寂’里不许有无记,‘惺惺’里不许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在禅定当中。
‘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扰,‘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当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则能够在纷乱的世事中尽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详宁和。
32、智少愈完 智多愈散
[原文]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
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译文]
孩童的智慧很少,但其知识愈少,智慧却愈完整;成人的智慧很多,但其知识愈多,智慧却愈分散。
[赏析]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然而,一旦积累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时在东,一时在西,全着于外界而没有一个内在的统一。所以老子主张这时要“为道日损”,一天一天地减去妄见,而达到一种“绝学无忧”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无上的乐趣,成人却无法长久地把精神专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说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易品尝生命的滋味。因为孩童单纯,成人不单纯,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许多智者主张活到最后要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这时候的心态和未成长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无多大的差别,主要的分别在于一个会失去,而复归的状态则不会再失去了。
33、 从多入少 从有入无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有事情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杂乱的念头出现;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燥;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时时这样细查自身,使不良习气由多而少,最后渐渐地革除,这才是学问之真谛。
[赏析]
人在无事的时候往往会因无聊而生出种种杂念,所以在闲居的时候最要将心收住。而忙碌的时候又会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这时若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便不会将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而将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学问修养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时候,愈是言行谨慎,绝不允许心中生出骄慢的念头,因为他明白骄慢对人、对己都无益处,反易招祸。同样地,在失意时,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失意的原因无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观条件不佳。如果是自己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观环境不允许,怨又何益?
学问在于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圆满,凡是闲而妄想,忙而气燥,得意骄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从学问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会有那些浅薄的表现。
34、 脱厌如释重 带恋如担枷
[原文]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
富贵之人,无所不有,胶临命终时,带一恋字。
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译文]
贫穷低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到将要死时,因为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一种解脱。富有高贵的人,什么都不缺,到将要死时,却因对名利的迷恋而牵连不舍。因厌倦而解脱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好象放下重担般的轻松。因眷恋而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戴上刑具般沉重。
[赏析]
死亡是公平的,它即降临贫苦之家,也降临富贵之人,古来多少皇帝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还是象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虫啃啮。
对于贫贱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由于他们没有什么难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时常带微笑。反之,过惯荣华富贵的人,对死亡却充满了恐怖。因为,他们在世上所凭借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去。死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失去一切,还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因此,他们死亡时往往是绝望恐惧。
真正通达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使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命在贫贱之外另有乐趣。即使富贵,也不厌死,因为生命在富贵之中也有疲惫。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35、看透名利生死关 方是人生大休闲
[原文]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
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译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这一关,才是大休息。
[赏析]
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眼前的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杰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营营逐逐,竞志斗才,却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于身,满足的是什么?利入于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见,而求取时,殚智竭虑,不得喘息。快乐并不在于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乐求之甚苦,短暂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这一点,宁愿求取心灵的自由详和,而不愿成为名利的奴隶。面对生死关头,没有人不心怀恐惧的,但是仔细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论生死在于心的生灭,心如果无生灭,自然便无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关”,实在是指“放得下生灭心”,若能对万念都以一颗不灭的心去相应,那么便是永恒的休歇了。
36、 多欲无慷慨 多言无笃实
[原文]
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
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
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
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
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译文]
心地浮燥的人,对事情必然没有深刻的见地。胆怯的人,必然没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没有意气激昂的志节。多话的人,必然没有诚挚忠实之心。勇力过盛的人,往往无法兼有文学的风雅。
[赏析]
浮燥的人,心没有地个专注和固定之处,自然对事情无法有深入的观察和见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会随着人后去做,避免犯错,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临到大难来时,什么都不肯舍弃,能不为自保而变节已是不错,又怎肯支慷慨赴义,舍弃所爱和生命呢?
好在口头上论事的人,必定无法切实地笃行,因为他做的速度远不及讲的速度,怎么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过盛的人,凡事都喜欢以力气去解决。文学需要细腻的心思,他们的心气较粗,所以很少能体察文学中那种细微的雅意。
由此可见。多燥、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现象。惟有沉潜、卓越、慷慨、笃实、有文学之雅,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
37、 佳思侠情一往来 书能下酒云可赠
[原文]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译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不羁的情意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亦可以云赠人。
[赏析]
饮酒重在情趣,若无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涩的。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体的美食,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食,苟得其趣,一本好书用以下酒,更见美味。
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赠人以物,侠情赠人以意。赠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亦无失。以云赠人,千里随君而往,抬头便见,岂不更见情意的深致。其实,心中一旦不拘泥于形式,情意又何在笺笺之物?彼赠人以云,我赠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38、美人迟暮名将老 四不皆空苦不到
[原文]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译文]
人若对生命不能大彻大悟,生、老、病、死这四个关卡,又有谁能看得破?尤其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和叱咤风云的名将,他们的老病情状,更使人感到生命的无耐和可怜。
[赏析]
佛陀在年少时,曾随父王出宫,游于四野,见到农人犁田,十分辛劳,疲惫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虫被鸟啄食,他内心十分悲伤,感到众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后来又见到拄杖赢弱的老人,痿黄不能起举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觉得生命的无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决生命的痛苦,终于在菩提树下成正果,广度众生。
佛家看破了生老病死的关头,而将人的身体当作虚幻不实的东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来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够看破,就能够受苦而不苦了。由于色身虚幻,所以“我”是不实的,肉体之我不断迁灭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刹那不住。过去心已过,现在心不留,未来心未到,这是将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又有谁在受苦呢?佛家讲把种种假相看破,便可以明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佛性,这是所谓的得道。得道后的心态是一种绝对的喜乐和悲悯,不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还要教导所有人克服这种痛苦。美人迟暮,名将病老,更说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满,所以需要我们去领悟。
39、饮酒高歌不放肆 大庭卖弄假矜持
[原文]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译文]
真正不拘于规矩礼数,并不一定要饮酒狂歌;虚假的庄重好在大庭广众间故意做作。能将世事看得透彻,自然不会重视功名;只要即时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就要去寻找让心性感到怡悦的天地。
[赏析]
礼数与规矩是用来与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礼数来绑手缚脚,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总以为惟有饮酒高歌,才能见其真性情。事实上真性情又岂在饮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没有真性情徒见其越礼而已。庄重自持固然不错,但若失却了本意,只图做给他人观看,那便是不真了,只会让人觉得忸怩作态,令人不舒服。
世事看得透彻,功名也不过百年一戏。人若活得实在,必不会太执着功名,即使是志士人仁,所求者无非是为众人谋福的大事,而不计较一己的私名。真正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虚幻不实的事情上,也不为无意义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悦的状态,而不为人情世故所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