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闻,也是文学
——从《知音》杂志的发展看中国纪实文学的崛起
冯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特别注意《知音》杂志。约有十年,我一直订阅《知音》杂志,以后我发现在报摊购买反而更方便,就改为在街头购买。知音杂志扩版,每月发行两期,我也都一期不少地购买,还有月末版等增刊,我都仔细阅读,妥善收藏。对于《知音》海外版,有时候我也是遇到就购买,不过并不是每期都有。
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个人兴趣,但更主要的,是我考虑到《知音》杂志的内容,对我们新闻界的工作者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次研究中国纪实文学现状的时候,我细细地翻阅了家中收藏的、可以按序号排列起来的《知音》杂志,回头一看,更觉得它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独特的地位。《知音》的发行量已经达到每期几百万册了,更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和受众喜爱的程度。
一,《知音》杂志上有大量的新闻。
所谓新闻,按照现在流行的定义,“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学科的角度来说,这一条定义又有几个要素,就是要真实(定义中讲的“事实”),要新鲜,时间上贴近(定义中讲的“最近”,而不是历史故事),要有报道,既事实发生了如果不报道,尚构不成新闻,只有报道出去了,才成为新闻。《知音》杂志是以当前的社会生活为报道对象的,它那上面大量的稿件,都是最近发生的事实。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知音》杂志也可以看作是一本传播新闻的杂志。只不过其报道面有所侧重、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罢了。
按照现在很多报业单位认可的分类法,可以认为新闻有两类,一类是首发新闻,就是某家报刊自己第一个报道出来的新闻,亦称“第一落点”(独家新闻);另一类就是深度新闻,即在其他新闻媒体第一次发表了某件新闻之后,其他新闻单位跟进,就同一新闻进行深入报道,这叫抢占“第二落点”。关于“落点”一词,是借用了足球比赛中的术语。当足球在空中飞动,当然是要马上落地的,谁判断得准确,跑步到位,就会准准地守在足球的第一落点,把足球控制在自己脚下;但也有各种因素,比如位置太远、判断不准等,足球运动员没抢到第一落点,那就得拼命争抢第二落点。新闻工作也是如此。同样一个重大新闻,有的因为地利的关系,可以就地报道,占上了第一落点;而其他新闻单位的人看清了其中的重大新闻价值,就此深入报道,揭示更深刻更丰富的新闻内容,这就是抢占了第二落点。
这也可以用新闻史上闻名全国的一篇通讯来说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公认是新华社已故社长穆青(与他人合作)的传世作品,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于1966年2月5日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可是,焦裕禄是1964年在河南省去世的,在去世当年,河南省的报纸就介绍过他的事迹。可以认为,河南报纸是这一新闻的第一落点,而穆青等三同志发表的文章是这一新闻的第二落点。从新闻效果来看,第二落点由于更为深刻、全面,反而更为有力度有影响。在说明了两个落点的概念之后,我想指出的是,知音杂志有大量的第一落点新闻,也有大量的第二落点新闻。
先说第一落点新闻。
2003年1月上半月刊的《知音》杂志发表了《谁在纵容“虎豹”横行》(作者春雷、周雨、童话),第一个揭露了辽宁省大连监狱里的一起大案:监狱负责人收受贿赂,把已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黑社会头目“虎豹”放出监狱,又酿成了一死一伤新的血案。这是一起惊动中南海、由党中央领导人直接批示查处的大案子,可是,惭愧得很,对于这件发生在大连的事情,我是看了《知音》杂志之后才知道的。在《知音》杂志报道多日、甚至过了一年之后,地方报纸上才公开报道了对这所监狱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对“虎豹”执行死刑的消息。由于这一事件的重大性,有的稿件是新华社统一发的。这也可以证明,《知音》杂志发现了一些在国内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并首先予以报道。
第二落点新闻则更多了。以2004年上半年为例,第13期《一个美女与两个文化名人搅起名案风云——赵安、张俊以涉案深层报道》(作者晓月、北上),虽然赵安(原中央电视台工作人员)、张俊以(以写歌词而出名)因为犯多种罪名,已于2004年1月19日被终审判决有期徒刑,各种报纸都作了报道,但《知音》杂志从中找出了“一个美女”的角度,报道了这一大众关心的案件。再如2004年第4期《200万消灾,末路副省长的荒唐自救》(作者高天、梁如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2004年2月12日上午在山东济南被执行死刑,关于他的腐败犯罪事实,新闻界已经作了充分报道,但《知音》杂志上的这篇文章,详尽报道了王怀忠在得知中纪委要调查他之后,竟然出了200万元,找到一伙骗子帮助他“摆平”中纪委,这就更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当代贪官的丑恶面目。不光是这样的政治性新闻,就是网上人们议论不休、并有多位时评家就此发表评论的“孕妇用菜刀自我剖腹产”事件,《知音》2004年第13期《悲情孕妇菜刀剖腹开启血色生命之门》(作者晋安、画眉),也对此新闻作了详尽而权威的可靠报道。网络上纷纷扬扬的“汤加丽人体写真图书”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新闻热点,《知音》2004年第6期发表了采访汤加丽的稿子,显然有其价值。
实际上,《知音》杂志上的大量报道都是新闻,都合乎新闻的定义。以上举的,只是因为新闻界有了较多的报道,可以与《知音》杂志进行比较,所以才举了这几个例子。而《知音》杂志上的一些报道,因为其他新闻媒体没有登,不便于比较。但就这些新闻事实本身来看,确实很稀奇,很独特,很有教育意义。如2004年11期《害苦了老外公,爹娘蒸发仨外孙何处安家》(作者庄晓斌、周光曙),说的是上海一名女大学生,被一男青年所骗,那男青年声称,他找到了在海外的生身父亲,很快就能从那里拿到200万美元,而关键是得多生孩子,这样生身父亲才能多给钱!最后这对“夫妻”生了三个孩子,而根本没有那个所谓“生身父亲”,这对“夫妻”以后下落不明,三个孩子都得外公抚养。这样的事情,难道没有警世意义么?应当认为,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知音》杂志上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
二、好的新闻作品也就是文学作品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中学语文课本来解释。约有几十年的时间里,《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学生必的一篇课文,它就是当年记者魏巍写于朝鲜战场的战地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1960年中国青年报记者王石等人写的长篇通讯,也被选进中学课本,约在2000年才换下来。当年无论全国各地哪一所学校,语文教师都是按照文学作品来分析讲解的。一届又一届的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脑子里基本上没有“新闻”、“通讯”之类的概念,他们是被其中优美的文学因素所吸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作品以文学性的理解。多年的潜移默化,好多青年写的文学作品实际上都多少有模仿这些名篇的痕迹。文学创作也好,美术创作也好,第一步首先是模仿。中学课选择这些新闻作品,实际就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模仿的范本。
三、虚构的作品是文学,写实的作品同样是文学
不知为何,现在一旦说起文学,人们的脑海里,第一个印象就是:“它肯定是虚构的!”所谓“纯文学杂志”,也就是冠以“某某文学”那样的杂志,各省市都有,人们都以为,其中必是作家们根据生活提炼出来的,就像有些电影的字幕,赫然写着“本片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还有的声明“如与生活雷同,则纯属巧合”。这样泾渭分明地把文学与写实分隔开来了,难道是文学的本来应有之义吗?
下面请允许我引用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里的一段话:
“到底什么是文学,这个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文学的存在条件首先要会写字,那么,不识字的文盲群里,当然不会有文学家的了。然而作家却有的。你们不要太早的笑我,我还有话说。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不要笑,这作品确也幼稚得很,但古人不及今人的地方是很多的,这正是其一。就是周朝的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罢,它是《诗经》里的头一篇,所以吓得我们只好磕头佩服,假如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一篇诗,现在的新诗人用这意思做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罢,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什么话呢?”
原来,文学是一个与具体时代相适应的概念。它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比较有美感、而且得到广为流行、广泛赞赏的那一部分。类似劳动号子的“杭育杭育”,在原始人类的某一个时期也是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就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来说,在中国的“五四运动”之前,没有什么人把小说当成文学的正宗,那时的文学家,主要是写散文的,而写小说的,如唐宋传奇一类,则上不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正是有若干出国留学生看到了法国英国以小说为文学正宗,所以,从那以后,写散文的,特别是桐城派的,被贬称为“桐城谬种”,原先不过是说书人话本的《三言两拍》,这时候反而成了最时髦的中国文学的代表!再往前推,看一部《古文观止》,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是给当皇帝之前的秦王嬴政的奏折,多少年来都算是文学,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原来是一封书信,现在是文学。回顾这些,我们应该认定,文学并没有特定的文体,过去的书信、奏折都因为其思想上的深刻文字上的优美、文理上的顺畅而成为文学作品,今天的优秀新闻稿件,怎么就不能成为文学作品呢?
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司马迁,他写《史记》,游历了很多地方,这也就是古代的“采访”,他是力求真实的,《史记》上的记载,现在不断被现代考古成果所证实。可是,人们公认,《史记》既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学地位是无可动摇的。
不妨用艺术来作个对比。无论是画漫画的,还是画国画的,都被公认为美术家;设计花布图样的,被称为工艺美术家。不论是从古坟里挖出来的有了几道彩绘的瓷碗,还是中国民航客机上绘制的张曼玉的大幅肖像,因为都有独特的艺术灵魂,而被人们毫不犹豫地承认为是艺术。同样,文学也是一种气质的表现,是一种独具匠心的创造。不管它是以小说形式出现,以诗歌形式出现,还是以新闻形式出现,它都可能成为文学。
四,为什么重大新闻比小说更好看
既然现在一般地还是以小说为文学正宗,而专门发表小说的所谓纯文学杂志每况愈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公认小说是虚构的,可是,这并不是小说的本来意义。小说是对生活的写生,也是在力求真实的,只不过它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不受生活真实的限制。但是,最原始的小说也是想如实描绘生活的。你看现在,出现了那么多的反腐败电视剧,其实也都是以某重大案件为蓝本而撰写的,如《大雪无痕》就有意参照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国贸地下城案件。小说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科幻小说,也是参考了当代科技的发展而写出来的;就连神话小说《西游记》里面,天堂里的玉皇大帝也不过是人间皇帝的倒影。
我认为,由于现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由于进入信息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相当迅速,人们可以积极地参与生活事件的变化,这比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具有了更切实的技术可能性,而政治民主的进展也保证了这种可能性。所以,人们更重视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摹写(这往往以新闻故事形式出现)。
现实生活的本身,由于社会发展以空前的速度进行,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说一个纯粹技术的问题:当1994年人们以几千元的价格买下一部传呼机的时候,谁会想到,到今天已经没有人用传呼了,原先被认为是身份和地位象征的手机,却遍地开花。同样,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也是极大的。作家们还来不及写作,生活的又一次浪潮已经过去了。就以被处理的大贪官成克杰、胡长清为例,他们犯案的过程,其曲折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胡长清敢于一次受贿200万元,敢于坐飞机到珠海、澳门嫖娼,敢于购买北京大学的假文凭,假于用假身份证坐飞机,这样腐败的高级干部形象,有哪一位作家能虚构出来呢?作家再有天大的灵感,再有神来之笔,也想象不出现在的贪官有多么贪婪!与其由着作家体验生活、在几年之后让作品问世,还不如让大家原汁原味地读新闻里的报道。
五,简短的结论
1、我认为,像《知音》杂志这样,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故事,又被称为纪实文学,其内容很引起人们关注(即所谓热点),其表达方式很有文学魅力,读者众多,广为流传,应当承认它们在今天文学中的正宗地位。
2、由于信息时代的今天,生活变化的速度很快,人们已经等不得文学家的虚构式的创作了,宁愿把目光注视到直接反映生活现实、而又很有文学特色的新闻作品上。
Z
3、从历史上看,文学的正宗,文学的最时髦的表达方式,都是可以变化的。当大量的如《知音》这样的社会纪实杂志取代了小说杂志而在读者中流行时候,我们不应该为文学的所谓衰亡唱挽歌,而应当为新的文学形式正名,推动文学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
(作者系《大连日报》高级编辑)

